在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说:中国在明清时期的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手工工场(作坊)和雇佣关系的出现。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是上个世纪中国历史学界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然而,随着历史学研究的越来越理性化,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国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
要清楚中国古代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就必须要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近代以来,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上个世纪,由于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因此就会出现“泛资本主义”的理论。如将家庭私自饲养的鸡鸭拿到市场上买卖就被认为是经营资本主义,被看作“走资派”。因此,那个时代的史学理论认为,只要是商品化、雇佣关系生产就是资本主义。或者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产物。
同时,当时的国人有一种“资本主义”情结,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既然西方拥有资本主义,那中国历史上也必然有资本主义。他们抱着“别人有,我们也有:中国人不比西方人差,西方能够产生资本主义,难道中国就不能吗”的心态去研究历史,那必然就会在历史研究中出现偏差和变形。另外,当时中国史学界盛行“五种社会主义”形态说,认为在封建社会之后就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之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了,那么社会之前必然是资本主义,那就要必须找到这个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和灭亡历史。
针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最开始有学者提出了“宋元说”和“明清说”,因为这两个时代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雇佣关系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后来,人们发现雇佣关系早在战国就出现了,于是就有了“战国说”、“西汉说”、“隋唐说”等,感觉中国古代一直都是资本主义了。在当时的著作中,“十步之内,必有萌芽”。尽管当时的严谨的学者一再反对,指出资本主义并非一店一厂,然而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根本听不进。
最新部编版历史教材:资本主义萌芽等词语已经删除
直到21世纪,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对西方的经济有了更多的了解,人们才比较清晰地知道了什么是资本主义。目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终于有了一个较为公认的定义: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拥有的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称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一大基本特点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依附形式发生变化,依附程度减弱,且无产阶级完全不拥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少数剥削阶级通过掌握生产资料来控制社会分配,使财富流入资产阶级手中。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看,中国古代并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资产阶级,中国古代的商人在经商致富后都会买田置业,演变为地主,并非是扩大再生产。这也就导致中国古代的工商业一直依赖于农业,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而那些所谓的“长工”、“短工”也并非是无产阶级,他们只是依附于地主的佃工。
二,作为对比:西方是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资本主义最早出现于欧洲国家,是海洋文明发展的产物。亚非大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此亚非的文明是大河文明。大河文明的核心是农业,工商业、畜牧业都是农业的附庸。在农业文明中,国家用专制权力将下层人(农民或者奴隶)束缚于土地进行了剥削。而海洋文明国家虽然也存在这种现象(贵族对平民的剥削),但是并非主导。
希腊殖民地分布
世界最早的海洋文明国家是希腊、腓尼基和罗马。这三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工商业,而工商业阶层逐渐成为了社会都上层阶级,建立了商人控制的民主政体。如雅典民主政治的推动者: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都是工商业阶层,他们都主张推行殖民扩张。罗马共和国时代,国家也是一种民主政体。后来因为疆域扩张到了整个地中海沿岸,才成为了帝国。
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商业文明遭到了重大的挫折,日耳曼落后的庄园经济一度占据了社会生产的主导。但是中世纪的黑暗并未摧毁海洋文明的基因。如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佛罗伦萨、比萨等城市,都成为了工商业为主导的自由城邦,他们建立了商业阶层执政的共和国和公国。到了14世纪,欧洲的商品经济恢复了,地中海沿岸和北海沿岸的各国的经济模式开始从庄园经济为主向商品经济为主转变。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国王推行了“重商主义”,将支持工商业发展和殖民扩张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以增加财政收入。欧洲正式在这种浪潮下进入了近代社会。
佛罗伦萨
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并非是扩张王国的土地,而是为了经济利益。两国都试图开通到达东方的贸易路线,以垄断这些贸易资源,如香料、象牙、茶叶等。殖民扩张兴起后,导致海外的财富大量流入欧洲,使得欧洲的物价飞涨,过去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贵族阶层要么走向了没落,要么顺应时代潮流进入工商业行业,如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大量的贵族从事于工商业,成为新贵族。而工商业者在这个“价格革命”中迅速崛起,他们富可敌国,并且要求建立商人的政权。
圈地运动:贵族转为资产阶级
最早建立商人统治的近代国家是尼德兰。尼德兰由于工商业发达,这里的工商业阶层十分活跃。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尼德兰已经成为了欧洲的金融中心,这里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在尼德兰独立后,建立了世界最早的股份制公司,最早的股票交易所,最早的近代化银行业等。而独立后的尼德兰也是商人执政的国家,是一个共和国。可以说,尼德兰的整个经济体制和政体体制都是围绕着工商业建立的,如此,欧洲就已经过渡到了资本主义阶段。
三,中国国古代没有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
而中国并非是海洋文明国家,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国家。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是相对较少的。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有限,对外的交流也不及地中海世界频繁。这就导致中国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很难吸收海洋文明的积极因素,二是产生了“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心理。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的经济模式主要是落后的农村公社制(井田制),这是原始社会的末期的残留。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向小农经济过渡,农村公社瓦解,一家一户的土地制度建立了起来。此后的2000年,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都是小农经济。国家的税收基本来源于农业,国家的上层阶级来源于地主,国家的兵员和徭役人员则来源于下层的农民。因此,小农经济是国家的根基,国家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被迫耕种土地、缴纳赋税、服从徭役。为了禁止工商业给农业争夺劳动力,国家推动了“重农抑商”,这个政策也持续了2000多年,只有唐宋时期有所松动。
小农经济
在明清时期,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走向了极端。明朝推行了史上最严格的户籍制度,农民的户籍不能变更,出行的自由被限制。同时,明清时期推行了“海禁”、“闭关锁国”,不允许民间对外交流,甚至出海打鱼都被禁止,沿海一带的居民只能铤而走险,进行走私,沦为了海盗、倭寇。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主要是以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不以经济为目的,经济只是吸引“外国来朝”的手段。朝贡贸易不仅没有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反而加大了本国的财政负担,这些负担最终又分摊给了每一个农民。
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中国产生的思想并非是商业化的。中国的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重义轻利”等,这些观念也正是维护农耕文明的思想。孔子的弟子子贡因为经商而富裕,但是孔子并不欣赏他,孔子最欣赏穷困潦倒的颜回。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将读书当官作为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及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皇帝都主张“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也就是使得中国古代的上层官员基本来源于地主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工商业阶层。
最新教材对明确商品经济的阐述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百姓,事非得已不会去经商。及时成为了富商大贾,商人也不会有安全感,因为国家没有给予商人以地位,商人的财产可能随时被没收、抄家、征收。而商人的子女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仕途之路是被禁止的。因此,商人在发家致富后,必然会求田问舍,将自己变为地主,将自己的财产变成固定资产。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商帮,其中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但是这些商人却并非一直都是商人,如徽商,是因为当地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而被迫经商。后来徽商大量回乡购买土地,导致徽州的土地价格奇高。这也就反映出,中国古代没有资产阶级出现的社会土壤。
商帮
中国许多人因为受到历史教科书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有资本主义萌芽,甚至将此作为明朝商业发达的一个证据。小编认为,历史教科书也只是一种历史观念,我们对待任何历史事件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历史教科书也会出现错误,这也是历史教科书不断改编的原因。小编查看了最新部编版的高中教科书,原来资本主义萌芽的观念已经从教材中删除了。
本文转载网络分享,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网址:http://noz.jfweb.cn/2452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glmpjh@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